
【活動報導】2024帶孩子去跨書 看見大專青年創意無限
2024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首辦的「帶孩子去跨書-全國青年公益提案暨小學生創意行動競賽」,吸引了全國27所大專院校青年報名參加,這群關心弱勢、熱愛學習的大專學子以「用愛彌補兒童文學獎」的繪本品格教案為基礎,發揮年輕新穎的創意提出內容豐富的執行企劃,一起加入基金會推廣「喜歡自己,尊重不一樣的生命」理念的行列。
▋比賽名稱「帶孩子去跨書」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活動取名為「帶孩子去跨書」?原來「跨書」與台語的「看書」讀音相近,意思就是帶孩子看繪本的意思;而「跨」字也代表「跨年齡」。過去繪本教案都是由學校老師及說故事志工執行,這次將對象擴及18至20歲的大專青年,就是希望透過年輕族群的加入,提升繪本影響效益。驚喜的是,參賽者的提案內容比想像中亮眼且豐富,服務從是校園擴散到社區、甚至從本島帶到離島。
此次活動共計有22支隊伍跨系、跨校組隊參加,比賽分三階段進行。評審團隊共有3位專家,分別為(一)主辦單位代表: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陳依伶執行長、(二)校園教育代表:NLP高階執行師 & CDA職涯諮詢師 & 戶外冒險導師-朱啟仁老師、(三)創新創意代表:繪本說故事專家(FUN星球團隊)-劉珽愉(小魚姐姐)。
第一階段先從書面提案選出7隊入圍決賽,接著七支隊伍必須實際進到校園執行企劃內容,最後經成果報告後選出前三名及佳作一名、優選三名,前三名分別頒發50000、30000、20000元獎金,佳作10000元、優選隊伍每隊獲5000元獎金。值得一提的是,基金會特別在7支隊伍進入校園前,舉辦培力課程,邀請專家分享「繪本說故事」和「活動帶領和引導」等技巧,參加同學無不把握難得機會認真學習,提升自身戰力。
▋大專生優秀隊伍,感人故事幕後大公開
●手手交給我 傳愛離島特殊需求學童

由四位特殊教育系學生組成的「手手交給我」團隊,以「兩座風城、四個對象」來策劃活動,在「金門」和「新竹」兩地,針對「特教生」、「普通生」、「家長」及「社會大眾」做溝通對象。團隊選用了《小象德德》這本繪本,透過短鼻子小象運用創意滾動木頭的故事,幫助小朋友學習正向思考和轉念,提升自我認同感,欣賞並肯定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
活動的第一站是金門金湖國小,團隊在這裡進行了「繪不繪,我們不一樣」的活動,將繪本教案融入暑期輔導課程,帶領15位小三到國一的特殊需求學生認識基金會與唇腭裂,並通過小象德德的故事學習同理心。閱讀繪本後,學生們在老師的協助下,利用「撲克牌故事法」創作了自己的繪本。
接著,團隊來到新竹,走進4所幼兒園和1所國小,推動普特生融合教學,進行「說故事的人」企劃。200多位幼童在團隊的帶領下共讀《小象德德》,學習「尊重差異、擁抱不同」,讓班級能和睦相處。
除了校園,團隊還將活動延伸至地方民代、大學校園及網路社群,吸引不同階層的民眾關注基金會和特殊孩童的議題。在Instagram和Thread上的「手手交給我」社群媒體,吸引了超過5000次的瀏覽。團隊成員分享說:「與特殊生進行自我肯定練習時,一開始孩子說『老師,我覺得我沒有優點。』但在聽完故事後,最後拿著自己的創作,用驕傲的眼神跟老師說『老師,你看我寫了一個好長的故事!』」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小象德德》
●已知用火 情境體驗建立同理心
「已知用火」是三位女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她們選擇使用《眼鏡妹》與《小象德德》兩本繪本,活動中小朋友先以用透明膠帶和衛生紙遮住一隻眼睛來感受弱視者視力困境的不便,接著團隊化身「眼鏡妹」以第一人稱視角導讀繪本,引領學童融入故事情境。為了深化感受,小朋友最後還用口罩矇住雙眼模擬視障者行動,每個人輪流擔任「幫助者」與「被幫助者」,學習同理、尊重與關懷。
活動設計有動也有靜!在「最特別的自己」單元中,小朋友以四格漫畫方式練習正面思考,先寫下自己缺點,接著用不同角度想想看,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劣勢變成優勢,過程中大家發揮許多有趣創意,作品完成後,每個人都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小缺點竟然可以變成閃閃發光的生命亮點。
「你是我的小太陽」單元是整場活動的高潮,團隊以影片介紹大家認識一位名叫枻圻的九歲小朋友,枻圻因為是徐動型腦性麻痺患者,所以只能利用眼動輔具與外界溝通。看完影片,大家拿起紙筆把心中的感動書寫成信寄給枻圻,叫人驚喜的是,枻圻竟然很快回應!
枻圻的老師特地側錄了一段枻圻讀信的畫面回覆給小朋友,影片中的枻圻讀信時展露著開心的笑容,似乎感受得到大家對他的溫暖,枻圻更以眼動技術搜尋這群小朋友就讀的乾華國小所在位置,期待能認識大家。因為主動付出關懷,意外搭起兩地小朋友的友誼橋樑,讓這次活動更有意義。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眼鏡妹》
●銀河小隊 真人故事館裡的感動
執行場域選在金門的銀河小隊相信:「沒有障礙的人,只有障礙的社會」。為此,他們以《小天使安琪》繪本為基礎,設計別出心裁的「真人故事館」活動,其中的「金門小小帕運會」,小朋友綁起單側肢體,在身體受限的情況下,進行套圈圈、投球等運動,體驗身心障礙者的困境;難得的是期間也帶入社會議題,培養小朋友關心社會,思考如何成為一位助人的小天使。
「小天使安琪真人故事館」活動分四週進行,首先是繪本導讀、接著利用教具帶領小朋友體驗身心障礙者生活中的不便;進入第三週時,身心障礙者現身課堂上,近距離與小朋友討論生活經驗;最後一堂課時,團隊設計以角色模擬的方式,讓小朋友從扮演身障者或關懷者的身份,感受每個情境下的心情,思考如果這是現實狀況,「你希望別人怎麼做?」或是「當下你可以做些什麼?」。
豐富的課程設計讓每個小朋友都收穫滿滿,有人最後分享提到「鄰居是身心障礙者,外出需要坐輪椅,以前看到了會不敢靠近,經過這次營隊學習,希望自己以後可以上前幫忙推輪椅,或跟他作朋友。」不僅如此,同學還創意發想,討論如何改造輪椅,讓身障者行動更便利。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小天使安琪》
●E漾 手作越南特色斗笠義賣做公益
以「新移民文化」為主題的E漾,隊名中的「E」指的是educate代表教育,「漾」是水波蕩漾,寓意是攜手盪起層層漣漪,散發影響力,為共好的環境努力;把「E」、「漾」兩個字連在一起念起來就是「一樣」,這是團隊想表達的理念:「尊重差異、消弭不平等」,於是他們選擇了非常適合探討這個主題的《沒有不一樣》繪本,做為這次活動的主軸。
E漾營隊活動在乾華國小舉辦,團隊發現校園裡有越南籍與非洲布吉納法索外籍家長,為了達到面對面互動瞭解的效果,活動開始前,E漾團隊十分用心地先以「前訪」的方式,找到時間、交通、語言都可以配合的越南新住民媽媽來和小朋友進行「你好!我是越南媽媽」講座。
台上的越南媽媽穿著當地漂亮的傳統服飾跟小朋友介紹故鄉的文化,生動的分享讓台下小朋友知道:原來越南人和台灣人一樣有中秋節和春節,但很不一樣的是,越南中秋節不吃月餅要提燈籠、春節團圓要吃肉粽!越南媽媽還告訴小朋友,她19歲就嫁到台灣,當時的她只學過3個月的中文,因此剛來的時候,不只生活飲食不習慣,語言也遇到極大挑戰,面對面的真實分享,讓小朋友瞭解新住民來在異地會需要大家的友善對待。
「手作」是小朋友最愛的活動,活動安排了大家動手製作越南斗笠、海報和小書,完成斗笠鑰匙圈後,小朋友還認真畫上「商品介紹卡」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另一邊中高年級的「越南小書」也很精彩,大家把活動中認識的越南文化及尊重他人的態度,以文字和圖畫呈現出來。
團隊在營隊結束後,將這些精彩的作品帶到市集進行宣導和公益義賣,小朋友手工製作的斗笠總計賣出1500元,全數捐給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現場的小書雖是非賣品,卻也有很多民眾駐足翻閱,其中一位遊客看了小朋友的作品感動的說,如果再有這樣的營隊,他願意參加,一起為推動友善校園盡一份心力!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沒有不一樣》
●PC4 Hawaii 兒童哲學與品格教育的溫柔邂逅
你是不是會覺得「哲學」隱晦難懂,不是小朋友能碰觸的領域呢?PC4 Hawaii三位嘉義大學兒童哲學思考社的同學可不這麼想,他們設計了有趣的活動,和小朋友大玩哲學,用「兒童哲學」方式進行一場很不一樣的「品格教育」。
PC4 Hawaii的創新企劃以兒童哲學的核心精神,運用「大哉問」和「團隊探究」,引導學生在安全氛圍中提問,問與答的過程中思考「難道跟大家一樣就是對的嗎?」活動一共導讀了《兩ㄓ腳的三角龍》、《小天使安琪》、《最特別的同學》和《沒有不一樣》四本繪本,透過故事引導小朋友想想「自己有什麼亮點」、「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可以怎麼做」等問題。
每次故事說完,小朋友就圍個圈,遊戲規則取得發言球後才能發言,讓發言者不被打斷,聽的人也才聽得清楚別人在說什麼。營隊還有三不五多的規則,所謂三不就是「不爭辯、不取笑、不恍神」,五多則是「多讚美、多尊重、多提問、多發言、多傾聽」,這些規定大大提高小朋友抒發想法的勇氣,間接也學會尊重美德。
結束活動時,大哥哥大姐姐非常貼心地寫了「鼓勵小卡」送給小朋友,期待這場營隊活動能成為他們童年美好的回憶,團隊成員感性的說,在與學童互動的過程中,獲得許多感動與自我成長,與其說「帶孩子去跨書」,不如說是「孩子帶我們去跨書」!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兩隻角的三箭龍》、《最特別的同學》
●飛天小女警 擊破刻板印象共創美好
背景分屬農學院、工學院和商學院的三位女大生,因共同理念組成了「飛天小女警」隊!這次,飛天小女警選擇《沒有不一樣》繪本,帶著愛心與行動力來到校園,和小朋友一同學習欣賞多元文化,攜手打造一座溫暖又有趣的「小小國際村」!
飛天小女警覺得理解不同文化必須從破除刻板印象開始!於是她們要大家想想看,「生活中有沒有遇過新住民?」、「眼中的新住民是什麼樣子?」接著分享台灣新住民的故事與成就,用真實案例告訴小朋友,新住民可不是大家以為的「經濟狀況較差」、「學歷較低」!
其來只要離開熟悉的地方,生活都會出現挑戰,飛天小女警們特別邀請兩位越南籍媽媽現場分享生活經驗,並且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影片,讓小朋友看到外籍人士來到台灣後,在語言、飲食、交通等方遇到的「麻煩」。
活動的下半場,飛天小女警發揮「魔力」把教室佈置成超市,小朋友必須按照購物清單上的越南文,購買正確的商品,過程中深化小朋友異地生活的挑戰感受。任務完成後,內心充滿感想的小朋友以「我與我的新住民朋友」為主題,進行四格漫畫抒發心得。有人以教室做背景,表達自己可以幫助新來的同學國語,有人則是主動牽起孤單在角落的新住民朋友說:「我們是好朋友」,畫裡展現的純真與善良閃耀動人的光芒。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沒有不一樣》
●溫柔繪夢田園家 促進幼銀交流
「你對自己家鄉的印象是什麼?」溫柔繪夢田園家的三位大學生這次的企劃是從社區出發,活動巧妙設計讓學童與銀髮長輩互動交流,從中學習尊重與理解,藉此建立家鄉認同感。
溫柔繪夢田園家這次會企劃的「沙鹿繪青串-家鄉繪本園藝工作坊」,其實是因為團隊成員發現,家鄉小朋友被問到對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什麼印象時,答案竟然出現「這裡好無聊」、「沙鹿什麼都沒有」等,於是他們決定結合「返鄉行動」、「情緒繪本」與「地方創生」三大主題讓大家對家鄉改觀。
不同於其他隊伍,溫柔繪夢田園家活動中帶著學童與社區長輩交流,團隊選了《眼鏡妹》、《小天使安琪》和《矮矮森林的米亞》三本繪本進行導讀,利用自製輔具的體驗延伸故事情境,讓學童理解長者因年紀漸長產生的視力困擾、需要輔具行動的困境,感受長輩社會孤立的無助。
特別的是,溫柔繪夢田園家以非體制內的自學生為對象,活動場域延伸到社區,除了與地方發展協會合作以地方特色花草製作水草球,小朋友還化身小小記者「訪談」社區耆老,從長輩口中認識家鄉故事。
小朋友儘管過去鮮少有機會與銀髮族互動,台語也不怎麼「輪轉」,但現場仍熱切的與長輩交流,最後大家同心把採集到的故事製作成有聲書及繪本,將家鄉的美好繼續流傳下去。叫人感動的是,活動結束時,有學童說:「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回去與自己的爺爺奶奶聊天了!」
※推薦兒童原創繪本故事:《矮矮森林的米亞》
▋獎金之外 滿滿的感動更珍貴
7支入圍團隊精彩的表現,讓首屆「帶孩子去跨書/全國青年公益提案暨小學生創意行動競賽」光彩奪目。很多同學賽後反饋表示:「執行團隊計畫時,不僅看見學童的改變,同時也帶給自己許多反思和成長。」也有同學說:「比賽的每個環節都讓人感受到基金會的溫暖,對基金會因此有更深刻的認識。」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期待,透過青年學子的加入,讓會內出版的兒童繪本和品格教案能以更多元有趣的形式進入校園,共同打造「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的生命」的美好校園。(全文完)
※推薦免費繪本教案《品格教育教案》從小學生的原創繪本和孩子開啟對話,鼓勵尊重差異